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元朝历史上的臣子,以及元朝的大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元朝四大汉臣之首史天泽

在元朝的历史长卷中,四位汉臣的名字熠熠生辉,其中史天泽以其非凡的功绩和家族的兴衰历程,成为了元朝汉臣中的翘楚。不同于满清的吴三桂、范文程与洪承畴,史天泽家族的荣华得以善始善终,百年富贵得以延续,这在元朝四大汉臣中显得尤为独特。

元朝历史上的臣子-元朝的大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元朝四大汉臣,是张柔、张弘范、张珪与史天泽。张柔(1190年~1268年),字德刚,易州定兴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高里乡河内村)人。蒙元初期中原地区的军阀之一,名将张弘范的父亲。张弘范(1238-1280年),字仲畴,易州定兴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高里乡河内村)。元朝初年大将,汝南王张柔第九子。

刘秉忠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 ,祖籍瑞州。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天泽 史天泽(1202年-1275年) ,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史天泽少善骑射。勇力过人。

元朝历史上的臣子-元朝的大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被人誉为郭子仪一样的人物。其父兄子孙,也为***。至元八年(1271年),授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忽必烈让右丞相安童告诉史天泽:“中书省、尚书省、御史台,或一月或一旬,遇到大事可以与你商量,小事就不必烦劳你了。”地位相当之高。

刘秉忠为元朝到底做了多少贡献?

刘秉忠***的一生在他59岁那年戛然停止,他对元朝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名留青史的,无论是在佛教上还是儒学上他都有着自己高深的造诣,这些见解也帮助元朝在史册上留下了长达九十八年的历史足迹,可见他的厉害之处不是几句话就能讲述完的。

元朝历史上的臣子-元朝的大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秉忠是元世祖忽必烈身边的高僧谋士,他主持建设了元朝两座都城——元上都和元大都。以下是关于刘秉忠的详细介绍:身份背景:刘秉忠是邢州人,从小博学多才、笃信佛教。在海云禅师的引荐下,他被忽必烈收至麾下,开始了30余年的谋士生涯。政治贡献:对元初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基发挥了重大作用。

大元帝国的设计师刘秉忠在历史上贡献包括:劝诫元朝皇帝爱民如子,使得百姓得以保全;选才举能,订立朝仪、官制,使国家正常运转;修建元大都,奠定了首都核心地位;擅长词曲,教化人民。想到元朝,给我们的印象是,当时社会混乱、动荡,贬抑***,还有就是国家存在时间短,其影响力远远不如汉代、唐代、明代。

刘秉忠是元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为大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正是因为他功绩很大,才会被元朝统治者尊崇,身后荣辱无数。元世祖至元十二年,追赠其为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他不但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且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被誉为“大元帝国的设计师”,甚至元朝的国号也是出自刘秉忠的建议。刘秉忠受命后以天下为己任,凡国家大小事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皇帝宠信。

元朝权臣有何魅力,为何皇后成他王妃,多位公主自愿嫁他?

1、燕铁木儿是元帝国几朝元老大臣,手握元帝国兵权不说,而且还可以决定元帝国帝王人选,这样的臣子说是权臣不为过。因此燕铁木儿有权力傍身,元朝公主与后妃在他面前也就跟平常女子无异,这些女人或是为了自身依靠,或是为了兄弟的皇权,所以才会愿意委身于他。

2、在皇后还未嫁与元成宗前,燕铁木儿就已经心悦她多年,所以待元成宗一死,就迫不及待娶了皇后。

3、作为臣子,燕铁木儿公开娶皇后为妻,而且还有40多位公主自愿成为他的小妾,陪伴在他左右,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因为他已经达到了巅峰。

4、燕铁木儿在元代是一个将权臣做到了一个极致的人,他拥有的权势可以凌驾于皇权之上。他不仅很公然地将皇后娶回自己的家中,成为自己的妻子,而且还拿了十多名公主成为自己的小妾,可以说是在古代的权臣之中,将权臣的权力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人。

5、文宗和其他宗室朝臣迫于其权势,敢怒不敢言,只得承认八不罕为太平王妃。前朝皇后变成权臣之妻,这在历史上已属空前绝后之举,殊不知这却仅仅只是开始。而后,燕铁木儿更加大胆,他又先后看上了40余位宗室公主。她们为免遭政治斗争失利的牵连,全都自愿委身嫁入太平王府作燕铁木儿的小妾。

6、他还收纳了元朝宗室中的数十位公主作为小妾,生活极度腐化。结局悲惨:尽管燕铁木儿权势熏天,但最终因***过度而亡。后来他因谋逆事败被刺杀,结束了他并不光彩的一生。综上所述,燕铁木儿是元朝后期一个极具争议和影响力的权臣,他的野心、权势和***无度都成为了后人谈论的焦点。

历史上最奇特的皇帝:宋恭帝·赵霁

1、在历代帝王中,南宋宋恭帝的赵霁经历最为奇特。他生在乱世,在他四岁的时候,他登上了林皇帝的宝座安。当时,南宋正处于***状态。两年后被元军俘虏到大都,降为元朝的臣子。六年禁闭后,大部分被迁到商都开平。在开平被囚禁6年后,被发配到***出家,成为佛教高僧和翻译家,最后因为文字狱被杀。

2、赵是南宋皇帝的次子,也是皇后的长子。南宋七年九月,贤春丑。他出生在临安府,是段民的弟弟,怀民的哥哥。他是宋朝第16任皇帝,南宋第7任皇帝。他的哥哥端宗封他为孝恭帝,史称宋恭帝。从皇帝到大和尚咸淳九年十一月,赵在父亲的灵柩前继位。

3、一般情况下,我们知道是雍正。但金庸***看多了的人,说起这个,大概会想到浙江海宁的陈哥老。南宋末代皇帝,宋恭帝的赵霁,三岁即位。五岁那年,他身后跟着怀中的谢太后。幸好没有被凶残的蒙古人杀死,被忽必烈封为嬴公。据说末代国王侥幸脱险,被新朝封侯,封号多为讽刺。

4、宋恭帝名叫赵显,是宋度宗的第二个儿子,生于1271年,由所有的皇后所生。他在南宋岌岌可危,蒙古元朝强大的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南宋国家的存亡。然而在朝廷中,有一个昏庸的宰相掌权,他就是皇帝的叔父贾似道。

5、大家都以为杨所生的赵是最年长的,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建立,于是立赵显为帝,以表对皇帝的敬意。此时的恭帝还小,谢太后垂帘听政,但朝廷的实权实际上还是在宰相贾似道手里。在李杜时期,宋朝的灭亡是不可逆转的。恭帝即位不到两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

6、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谁?宋后周恭帝、恭帝继位后,任命为节度使回德,德军驻扎在宋州。次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奥兰治梅莉亚即位。因其兴盛于松州,故国名为宋,都城为汴梁的都城。靖康年间,游牧民攻占汴京,死于北宋。第九子在林重建了宋朝安,史称南宋。宋太祖是赵匡胤。宋朝的创始人。涿州。

历史上获得“文正”谥号的臣子都有谁?

历史上获得“文正”谥号的臣子共有28人,具体如下:宋朝: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共9人。元朝: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共6人。明朝: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共5人。

明朝时期有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五个人。清朝时期有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然而这样一算下来,一共有28个人在历史上曾经获得文正的这个谥号。

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不知是本谥还是后来加谥)等九名。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许衡、廉希宪。 明武宗的时候,大学士李东阳要死了,大学士杨一清来看他,见李东阳为谥号担忧,杨一清就向他表示,他死后给他文正的谥号。

- 蔡卞,福建莆田人,北宋杰出的书法家、诗人、政治家,终年69岁。- 黄中庸,福建莆田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终年80岁。- 郑居中,河南开封人,北宋名臣,终年64岁。- 蔡沈,福建建阳人,南宋文学家、理学家,终年63岁。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王曾(***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郓州去世,年六十一。获赠侍中,谥号“文正”。

元朝旧臣张昶穿破衣服,朱元璋为何就把他杀了?

而最终让朱元璋杀了张昶的原因是张昶暗地里偷偷的联系元朝旧部,并且将明朝的军情想要偷偷的传送过去。当时朱元璋俘虏了一大批元朝旧部的士兵,张昶偷偷的将人都放走了,并且给了他们一封书信,要他们带回给将领。只是这批俘虏逃了没多远,就被明军捉了回来,并且搜出了张昶的书信。

因此,朱元璋之所以要杀张昶这个穿破旧衣服的清官,还是因为不信任他。张昶穿的这件旧衣是从元朝带来的,这足以说明他身在从营心在汉,不可能完全效忠明朝的。

当时张昶每每与众人议事时,都只穿一件破衣服,破了也不换新的。朱元璋不明所以,还夸赞他为“清官之首”,当为百官楷模。但只有刘伯温识破了张昶内心的真实想法,知道这是张昶心念旧国的想法,所以才认为张昶此人留不得。

原因很简单,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就是因为朱元璋的疑心很重。当朱元璋对一个人产生了怀疑,不管这个人做什么,都不能打消朱元璋怀疑的目光。因为朱元璋怀疑的***已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所以,张昶无论多么忠心,多么敬业,在朱元璋看来那都是他们背叛的前奏。他们的优点也将成为朱元璋诛杀他们的理由之一。

按说张昶人又有才,又特别清廉,他应该是朱元璋最需要的人才,也是朱元璋最喜欢的人才。但是张昶却在最后被朱元璋给杀掉了,杀张昶的建议是诚意伯刘伯温提出来的,而刘伯温要求朱元璋杀张昶的原因居然是因为他那一身破了都不肯换掉的旧衣服。

元朝历史上的臣子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元朝的大臣、元朝历史上的臣子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